李克强推行简政放权:政府应是裁判员非运动员

2014年03月20日10:45  南风窗 收藏本文
李克强任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依法履职已满一年 李克强任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依法履职已满一年

  回顾这一年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不难发现,李克强总理和他的团队,正在持续兑现他在履新时向社会承诺的本届政府的三项任务: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

  本刊记者 李克诚

  自2013年3月算起,李克强任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依法履职已满一年。

  这一年间,李克强总理召开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涉及议题百余个;赴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国内1/3的省份,分4轮主持召集过由23个省份负责人参加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前往9个国家出访……

  《南风窗》记者梳理了总理一年的“足迹”和行程后发现,这个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具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总理在施政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以改革为手段,以扩大就业为施政导向,以惠民为政策制定的落脚点,以“着眼于当下、布局于未来”为工作方法,更新宏观调控手段,推动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调研路线图”里的“李氏思考”

  观察和分析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施政思路和政策取向,大致有两个切入口:观察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设置,或者研究国务院领导的调研、考察的活动。

  前者关注的都是一些重大决策和部署,但更多的是日常化、程序化、事务化的事情,属于高层决策中的“规定动作”,而后者则更为个性化、灵活化,更像是领导精心选择的“点题”之作。因此,透过总理的调研行程和议题安排,能更多地反映出领导人个人的风格、偏好以及其在当时思考和关心的重点所在。

  比如,2013年6月7~8日,李克强在河北调研考察,其行程就包括视察光伏企业和环境监测站。一周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的两大议题均与此有关:部署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研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在冀考察期间,正值大学毕业季,李克强还来到河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了解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并发表谈话称,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会让你们成为断线的‘风筝’”。这也是总理对外释放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的信号,既给青年学生“打气”,也向地方政府和高校发出帮扶大学生的直接“指令”。

  区域发展大格局显现

  新任领导人首次离京调研的地点,多是精心选择的。2013年6月7日,就任总理两个多月后,李克强南下江苏、上海调研考察。其行程主要有3部分、4个点组成:考察无锡江阴新桥镇的小城镇建设;苏州常熟的田娘农庄;上海浦东的国际集装箱码头以及一家生物制药公司。

  上述行程安排,与李克强就任总理后关注和推动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呈现对应关系一与调研考察对象相对应的分别是,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也是在这次考察期间,上海市向总理汇报了关于成立自贸区的设想,这为日后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奠定了基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李克强外出调研首选长三角地区,其实还隐含着他对中国区域发展大格局的通盘考虑。在沪期间,他发表谈话称:“长三角是沿海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基本是先从沿海开始,然后沿着内河顺流而上。长三角是龙头,龙头摆起来,龙身就能舞起来。希望长三角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他希望长三角地区在率先升级、带动腹地、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经验。

  中国疆土广袤,传统上被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高层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区域经济带构想,比如,现在力推的北部湾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内蒙古东部一体化发展等,都打破了上述简单的区域分割,进一步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禀赋、经济条件、人文基础等实际条件而构建的更为精细的跨区域经济带。

  实际上,李克强每次赴地方调研,都会尽量选择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区域。比如,中共十八大之后的首次离京调研,他选择的是江西九江和湖北恩施,这两者都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带。2013年7月上旬的广西调研考察之行,李克强重点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地处西南,是传统意义上的边陲地区,但近年来,通过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广西经济风生水起,一跃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

  也是在广西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西部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的观点。仅以外贸为例,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时有波折,但对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却如火如荼。

  与广西相似,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我国又接连提出了两个跨国的区域大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如进展顺利,我国的西南、西北等传统的偏远地区都有望变成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前沿”。届时,沿江沿海沿边众多的“改革实验田”和“对外开放带”,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2.0版的有力支撑和今后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助推器。

  李克强总理在作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内陆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这正是其对中国区域发展大格局的一贯思路。

  厘清政府责任

  2013年11月初,在寒冬来临之前,李克强总理前往黑龙江视察调研。当年夏天,黑龙江局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总理前往的目的之一就是看望受灾群众,了解灾民安置及过冬的情况。

  在李克强担任总理后的2013年,中国发生了多起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但中央政府的应对机制与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李克强在震后4个小时就赶赴灾区,指挥部署救灾工作,但他在四川地震一线坐镇指挥24小时后就飞回北京,把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交由四川省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则根据灾区需要提供后方支持。

  让地方政府站到救灾的前沿,中央政府在后方给予全力支持,这减少了指挥救灾的层级,大大提高了救灾效率。这一新机制体现了“分级负责、就近管理”的新理念。

  李克强在后来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会议上解释了上述改变的原因。他进而举一反三说,像抗震救灾这样的大事急事经部署后都能交给地方为主去办去管,因此,“我们要相信地方也能办好管好其他很多事。反过来讲,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权分级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要尽可能实行就近管理”。

  这反映了新任总理李克强在对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上作出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众所周知,减少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推行的第一大改革,“把不该管的放下去,腾出精力把该管的更好地管起来”。他认为,政府就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秩序的维持者,应是裁判员、“警察”,而不是亲自上场的“运动员”、“司机”。

  在行政审批上,政府的手缩回去,但在民生投入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上,政府又及时出手、托底。2013年2月3~5日,农历春节前夕,李克强来到了内蒙古调研视察。在包头市最大的城市棚户区,他亲自召开现场会,听取政府负责人、居民代表的汇报和建议。他说,对棚户区的百姓来讲,“棚改是天大的事,政府就要顺民意,办实办好这件事”。他还告诫各位官员,棚改它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发展工程,可以带来很大内需,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重效应。

  这也反映出“博士总理”及新一届中央政府在看待民生问题时的新思维:民生项目不仅是“负担”和“责任”,也是“扩大内需”和“生产力”。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宏观决策时的“两难”变成多赢,收到“一石多鸟”、“一举多得”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自李克强担任总理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已开始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型住房等方面接连发力。李克强不止一次提及对构筑基本民生安全网的重大意义。他说,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窘境,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也能让人民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就业。

  “政府的责任主要还是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好底线,促进社会公正。”李克强常常在开会时对各级官员说。另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也阐明了他对政府角色的深层理解:“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治经济,而市场化改革终归是法治化改革。要达成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创造条件,实现社会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发展要让民众受惠

  2013年12月27日,李克强来到天津调研考察。在滨海新区一家金融租赁公司听取情况汇报时,李克强三次打断企业负责人。他说:“不要光表扬政府,要承认,我们的行政审批和发达国家比做得不够好。”总理更关心的是,政府“有哪些政策可以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这个细节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李克强务实的施政风格。李克强在江苏上海调研时,跟随采访的人民网记者杨佳注意到,“收入”是李克强每到一处都会仔细询问的问题。无论是镇上的保洁大妈、服装车间里的缝纫女工,还是农业科技公司里请到的技术员、制药企业里刚聘的应届毕业生,总理都要打听一下“一个月挣多少工资”,还关心是否有年终奖励、养老保险。

  在有关改革的多次座谈会或公开讲话中,李克强反复说,要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他说:“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外界公认,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上,均有创新之举。比如,明确经济运行的 “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就是其中最大亮点。李克强在多个场合解释,为何在中央淡化GDP的大背景下,仍要制定GDP的增速目标。他说, “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他进一步解释说:“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就需要7.2%的经济增长。”

  在中央政府的多项政策指标中,李克强最为看重的经济指标就是就业。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他的调研视察和日常政务工作中。过去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涉及小微企业的议题多次出现。而李克强总理到地方调研考察最多的企业就是小微企业。这同样是出于他对小微企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价值的考量。在地方考察时,李克强多次讲到,国家要优化环境,研究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而总理之所以看重民众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两项是民生之源。

  对贫困地区的特殊关怀,也是李克强一贯的情怀。最近3年,每年农历春节之前的最后一次外出调研,李克强选择的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已先后3次前往中西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考察调研。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更是向全社会承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很像一列呼啸而过、飞速向前的高速动车,而总理所要传达的信号是,绝不让一个人因贫穷而“掉队”。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回顾这一年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不难发现,李克强总理和他的团队,正在持续兑现他在履新时向社会承诺的本届政府的三项任务: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

(编辑:SN086)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澳发现多块疑与MH370有关碎片
  • 体育亚冠国安2-1水手 CBA总决赛I北京胜新疆
  • 娱乐43岁苏慧伦出嫁 北海道办温馨小婚宴(图)
  • 财经楼市供需格局逆转 业内称或再现2008年
  • 科技第一线:民营银行,馅饼还是陷阱
  • 博客马航事件中美暗战:数据涉及机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川师佟丽娅PK韩国美女教师生活照(图)